8月9日,万联网微课堂第130期由资深银行家、帛锐国际集团总裁沈亦文坐镇主持,邀请了物易云通联合创始人兼副总经理王义、供应链金融产品专家王亚彬做客万联网视频号直播间,并以《产业互联网时代,如何借助产融结合实现数字化平台化转型》为主题共同探讨了产业互联网时代供应链金融该如何实现场景化,如何助力核心企业搭建生态圈,商业银行如何转型并实现产融结合创新等干货内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期嘉宾沈亦文先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商学院的客座教授,是具有国际视野、战略胆识的创业企业家、专家教授,有20年花旗、渣打、澳新等跨国银行融资与管理经验,辅导了近100家大型企业与金融机构产业互联网及供应链金融转型,并担任数10家大型企业转型顾问与独立董事,现亦为帛锐国际集团总裁;王亚彬先生是一位供应链金融产品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EMBA,熟悉交易银行、投资银行和供应链金融等领域,致力于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与产业互联网平台的产融协同实践;王义先生为供应链管理与金融科技专家,深入研究网络货运各类运作模式,具备网络货运平台、产业科技平台、产融科技平台构建的全过程实战经验,现为物易云通副总经理,参与公司战略决策、研发与技术运营、大型集团合作谈判、核心团队组建等。

(直播精选片段)

沈亦文:供应链金融是整合产业链最有利的武器

目前,互联网发展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进入到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如果说消费互联网带动了消费升级,消费升级必定会带动产业升级;产业互联网其实就是核心企业搭建产业生态圈去驱动整个产业结构整合升级发展的一个过程。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本质的差别,它不是电商驱动模式,而是供应链管理与生态圈赋能驱动模式。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核心企业需要从内部化管理驱动模式转变为外部化生态圈赋能驱动模式,从而实现数字化、平台化发展,会遇到很多管理变革上的挑战。

资深银行家、帛锐集团总裁沈亦文老师表示,产业互联网的本质不是电商,而是供应链管理、生态圈赋能,是核心企业搭建生态圈、驱动产业链整合升级的最佳时机;核心企业是引领与驱动产业链整合升级的主要力量,产业互联网多元化赋能体系则是核心企业推动产业生态圈整合升级发展的最佳途径。

接着,沈老师谈到了产业互联网十大赋能体系,包括商品供应赋能(以需定供)、商品营销赋能(以供定需)、仓储赋能、物流赋能、金融赋能、经营管理赋能、加工制造赋能、信息资讯赋能、客户服务赋能、科学技术赋能,它涵盖了企业发展产供销的各个环节。一个产业互联网平台是否有价值,在于它是否提供丰富的产业赋能价值,通过降本增效、促进资金融通来真正驱动整个产业生态圈的良性升级发展。在这十大赋能体系中,沈老师重点强调了金融赋能的重要性,因为金融赋能往往是核心企业凝聚生态圈,推动整个产业链整合升级发展最有力的切入点和武器。但核心企业的赋能价值并不能仅仅停留在金融赋能层面,而是要引入多元化的赋能体系去全面驱动带动更多的供应体系、营销体系、加工制造体系、经营管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带动金融、金融赋能产业的良性发展。

产业互联网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体现在于多元化的订单流模型,这跟消费互联网也有本质的区别。根据不同的核心企业以及不同的交易对手,设计更符合其交易特征与资源禀赋的订单流模型是差异化商业模型的体现,甚至在同一个平台上在采购端、营销端、仓储物流端采用完全不同的订单流模型。订单流模型越丰富,也就意味着商业模型越丰富。所以无论在赋能体系上还是商业模型上,产业互联网都比消费互联网更复杂。沈老师表示,产业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科技系统项目,而是企业的战略转型与DNA变革,是有很大挑战性的。

此外,沈老师特别指出,供应链金融不是贸易融资,贸易融资没有核心企业驱动,是企业借助贸易背景与自偿性原则所做的自融,而供应链金融是核心企业驱动的生态圈融资,是他融,而核心企业的信用价值转移体系才是供应链金融真正的价值所在。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供应链金融不仅要与产业互联网做深度融合,实现线上化与场景化,还要搭建一个开放的金融生态圈和多元化的募资体系。

谈到中国供应链金融叫好不叫座的原因时,沈老师用一句话概括:核心企业不核心,商业银行不商业。核心企业代表金融需求端,商业银行代表金融供给端。在需求端,很多行业龙头企业虽然规模很大、资质很好,但根本没有供应链管理的能力、没有产融结合的团队、没有合作共赢的理念、不承担核心企业信用价值转移的责任,资质、规模、授信、出身等都只是基础,并不能保证其一定能成为核心企业;很多看似核心企业的头部企业,由于上述的种种问题,根本不能称其为核心企业。在金融供给端,也存在着商业银行不商业的问题。我国很多的商业银行在业务上依然高度依赖政府与央国企的传统信贷业务,在风控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抵押担保式的风控模式,科技上缺乏互联网金融科技的创新力与开放性,理念上也依然是零和博弈思维和封闭生态圈理念。金融科技的出现以及逐步开放的资本市场正在给中国的金融市场注入创新与活力,但依然势单力薄、任重道远,更需要核心企业产融结合体系的引领与驱动!

最后,沈老师也总结分享了他自己在产业互联网和供应链金融领域里的一些观点:1、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质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生态圈与生态圈之间的竞争;摒弃零和博弈,实现合作共赢。2、产业互联网一定要摒弃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烧钱引流模式,产业价值源于赋能价值,有赋能价值就有盈利能力,烧钱是烧不出产业价值的。3、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生态圈金融(他融):它不是变相压榨,而是真实赋能;不是去中心,而是强中心化;它并不只是给核心企业带来丰厚的金融收益,更是核心企业推动产业链整合升级发展最有力的武器;金融赋能、产融结合已成为主流,而且在重构企业的商业模型;4、不懂产业的人最好别去做产业互联网,因为你可能都不能真正理解产业的痛点与正确的赋能模式,被伪需求迷住眼的互联网公司比比皆是。而很多人不停纠结到底是要做自营还是平台、是否要商品跨品类扩充,其背后都是不懂产业需求、商业模型模糊不清。5、不要神话互联网系统,坐在电脑前打字既打不出业务、也控不住风险。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科技项目,而是一个战略转型项目,是一把手工程。DNA不变革,无论互联网系统如何高深,都依然是一个传统企业。

王义:物易云通的产融结合实践

消费升级进入到产业升级的这个过程当中,也是一个充满着时代机会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中企业又该如何把握好产业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呢?接着主持人沈老师的话题,本期直播嘉宾之一物易云通联合创始人王义从核心企业的角度谈到了如何实现产融结合,如何借助产融结合模式促进核心企业更好地发展。

物易云通是一家产业链科技公司,其最早是通过网络货运入手,进而专注于构建产业数字化新生态,将产业互联网思维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应用于煤炭、建筑、再生资源三大业务领域,以标准化、场景化、数字化的供应链综合服务解决能力,创立互联网化的“供应链技术+物流服务+金融场景”的产融协同新生态。在产品布局上,物易云通形成了以司机宝、煤链社、筑链社和绿资源四大品牌为主的智慧供应链产品矩阵,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解决行业痛点,为大宗商品流通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平台化解决方案。

过去的几年,物易云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整个平台上已经有超过200亿gmv的交易规模,并且整个供应链管理体系也搭建得很好。王义总表示,物易云通所涉猎的煤炭、建筑、再生资源的这三个行业里面都存在大量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不管是资金规模还是业务规模都非常大,但是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供应链管理比较封闭,这些企业的上下游没法通过他们的信用价值转移体系得到银行金融机构的认可。在这三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物易云通就是扮演了这个产业互联网中的“核心企业”。

王义总着重以物易云通针对核心企业的产业运营的理解来阐述了如何定义核心企业。在产业端,由于煤炭、建筑、再生资源这三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没法通过一套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产业运营流程去串联这些上下游企业,即面临着核心企业不核心这个最重要的问题。物易云通就是聚焦在这三个产业中的产业运营的机制的打造,从而逐步搭建供应链管理体系和产业运营流程。

王总表示,物易云通的产业运营的流程具体分为两大核心:第一,聚焦在煤炭、建筑、再生资源这三个细分领域,围绕着债权与货权的流转打造一套特有的供应链管理体系,针对供应链管理中采购、运输、仓储、销售四个重要环节的采购计划、运输计划、仓管计划、销售计划的制定、跟踪、评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第二,以科技驱动产业运营的工具赋能,比如把采购端的产品变成了一个采购工具,把物流端的产品通过网络供应变成一个物流服务的工具,把仓储的系统变成一套数字仓储服务工具等。通过供应链管理体系对产业运营流程的管理,加以产业运营工具的赋能,使得以核心企业、龙头企业为链主,贸易商、服务商、金融机构主动协同的产业链产融生态能真正运转,针对产业打造良好的产融双生态体系是物易云通一直努力的方向。最后,王总也肯定了沈老师前文所述观点:产业互联网绝对不是一个电商,而是真正的要做产业的赋能体系。

王亚彬:商业银行转型的挑战和机会

产业发展的速度有多快,核心企业在生态圈过程当中对供应链金融的诉求有多高,金融机构在这个过程当中所面对的挑战就有多大。当然在核心企业的引领下,金融机构也在做了很多变革和创新。

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供应链金融领域研发经验的产品专家王亚彬老师在此次直播中也分享一些商业银行所面对的挑战和机会以及如何来进行产融结合的创新;基于产业数字化的变化,商业银行过往的一些业务模式必须要进行转变,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王老师表示,目前制约商业银行与产业相结合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因素主要表现有4个方面:第一,从客户角度看,商业银行过去服务于大型核心企业的方式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并不适合,银行传统的线下信贷模式非常低效,不能满足真正产业的需求。第二,从风控的角度看,传统的商业银行习惯于过往的抵押担保式的风控模型,而对于借助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更好的线上风控模式的认知和能力还有欠缺。第三,在科技能力上,大多数传统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要形成一点接入、覆盖全链、批量获客的数字化服务体系还很薄弱。第四,传统金融机构很难形成开放的募资体系,需要形成开放生态圈的理念。

谈到要想实现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王老师称,从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商业银行需要进行变革,产业互联网平台也应该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密切合作,实现产融双生态的打造。接着,王老师从交易金融、智能风控、科技驱动、开放生态4个角度谈了银行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第一,交易金融转型。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属于典型的网点驱动模式,融资服务也大都是采用流贷思维,交易金融转型是真正实现从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的必然选择。第二,智能风控,银行通过数据分析能够清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履约能力、稳定性等,产业互联网化可以为银行的交易金融转型提供有效助力,新的产业金融风控模型80%来自于产业风控。第三,科技驱动,商业银行和产业互联网平台深度合作,可以以金融科技为依托,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内部实现组织和流程优化的高效率运转,外部快速洞察并及时响应客户的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提供对内敏捷,对外专业的金融服务。第四,开放生态。数字化生态的竞争已经演变为生态圈的竞争,平台各方应形成共识,整合资源,形成多元化赋能体系给合作伙伴赋能,同时平台引进的金融合作方,应形成有共识的金融联盟和信贷、投行和资管等多元化的开放募资体系,建设开放与稳定的产融生态。

总结

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金融科技的出现以及逐步开放的资本市场正在给中国的金融市场注入创新与活力,但依然势单力薄、任重道远,更需要核心企业产融结合体系的引领与驱动。而产融生态建设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产业方跟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也需要各方坚定信心,提升认知,共同探索。

最后,主持人沈老师总结到,对于银行来讲,产业和金融融合既有挑战又充满了机会,但要想做好这个事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王亚彬老师此前曾提到金融机构要实现突破需要提供一个在线的电子账本体系,实现电子支付,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接入批量获客这些庞大的用户群,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借助互联网产业平台对上下游整个交易链的把控形成强强联盟最终实现在线融资,而这个过程也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

来源:万联网 文/毛莉

伴随着第14期供应链金融研修班的圆满完结,第15期供应链金融研修班开班课定档石家庄啦!资深银行家【沈亦文】坐镇;作为曾为荣耀、新希望六和、双胞胎、民生银行、建设银行等100+机构提供咨询辅导的全球产融结合专家,他的2天线下闭门课值得期待!8月27-28日,带你参透各类产业互联网与产融结合路径!

往期阅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