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樊水科

7月2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人民币80.26亿元罚款。滴滴公司除了存在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活动外,还详细公布了个人信息隐私被侵犯的8个方面事实,如收集用户剪切板信息、相册中的截图信息、亲情关系信息等。(7月21日人民网)

应该说,这是在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重拳出击。笔者尤其关注的是个人隐私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和各种各样的生活软件,以及遍布生活周边的传感设备,正在以恐怖的速度和庞大的容量收集和存储用户信息。不过,大部分情况下,用户表现得既被动,又麻木。被动的是,很多软件的信息收集条款很长,而且只要使用软件就得勾选同意让渡自己的部分隐私信息。麻木的是,很多用户并不是特别清楚这些隐私信息可以对自己产生什么后果。更多的情况是,我们都习惯了用隐私换取便利。

比如,作为人们日常的出行软件,滴滴公司违法行为涉及多个App,涵盖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强制收集敏感个人信息、App频繁索权、未尽个人信息处理告知义务、未尽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保护义务等多种情形。而且滴滴违法行为最早开始于2015年6月,持续至今,时间长达7年。不可否认,滴滴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我们失去的,是个人隐私。

这些隐私信息被违法收集,能对用户产生什么后果?其实很多人缺乏感性的体验和理性认知。个人信息被过度索取,就好比我们人潮汹涌的大街上裸奔而不自知,每个人被打上详细的个性化标签,企业和机构可能比我们的邻居更熟悉我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轨迹。这也好比别人随意进入你的房间,一遍又一遍翻看你的日记,并且复制给其他人。是不是感觉特别糟糕?一般来讲,公司拿你的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推销产品或提供服务,比如差异化的打车价格等等。但如果这些信息别用来惩罚或暗算你,可能是更容易的伤害和诈骗。

因为,公司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详细的关于用户个人的敏感和隐私信息。而这些信息,原本是不应该、不必要、也不能泄露的,属于公民隐私,也是公民个人安全的重要方面。是严重侵犯用户隐私,严重侵害用户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官方通报指出,滴滴公司违法处理个人信息达647.09亿条,数量巨大,其中包括人脸识别信息、精准位置信息、身份证号等多类敏感个人信息。你想想,就一个身份证信息,在理论上都存在对用户实施很多违法和伤害行为的可能。更重要的,丧失隐私,对公民个人来说,损害的是其自主权。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剥削、操纵和伤害。此类伤害经常见诸报端,在此不再赘述。

所以,隐私的价值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这次处罚滴滴,是维护《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和制度尊严的体现,也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的必要之举。同时也是对违法和强制收集个人信息的其他小程序、APP的震慑和警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