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疯狂的石头》、《少年的你》等影视作品的热播,到洪崖洞、轻轨站、十八梯、过江索道等一个个地标建筑走红,再到8D城市、美食遍地的鲜明标签,重庆频频引爆社交媒体,成为了新晋的「网红」城市。

独特的地势风貌和码头文化让这座城市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在霓虹闪烁之下,高低交错的建筑之间,现实与虚幻、未来与过去似乎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并存。一句「魔幻」毫不为过,所以即便是最热的三伏天,也挡不住源源不断前去打卡的游客。

这座城市最迷人的地方不只是大家看的见的那些风景。在「网红」的另一面,还有很多故事值得说。


(相关资料图)

比如,这个在金融和科技产业上先天优势并不出众的西部城市,过去十年里,通过积极地拥抱变化,提前布局,成为了数字化浪潮中的弄潮儿。在数字经济、金融创新、智慧城市等领域完成了从0到1再到N的进化。

以我们关注的金融业为例,2021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排名靠前的城市中,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稳居前三甲之外,广州、重庆分列四、五位,而后两者的差值不过8亿左右,换言之,重庆一直是中国金融第四城的有力冲击者。

一、重庆的金融「名片」

从12年前网络小贷率先在重庆落地,到后来消费金融公司、民营银行等牌照陆续下发,重庆一直是中国金融创新的前沿阵地之一,而他们也成为了重庆的重要「名片」。

根据央行最新披露的2022年二季度小贷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截至2022年6月,重庆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为245家,仅占全国总量的不到4%,却贡献了超过27%的贷款余额。

从市场环境来看,受到监管与市场动荡的双重影响,小贷公司在过去几年里遭遇公司数量和业务规模的持续收缩,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与之相对应的,重庆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余额在全国的占比显著增加——从2018年末的16.57%提升至2020年的19.93%,到2021年,这一比例首次超过25%。

而在消费金融公司方面,截止到目前,重庆和北京、上海一样是拥有消费金融公司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马上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蚂蚁消费金融3家公司的注册地均在重庆。

以重庆首家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下简称「马上消费」)为例,这家在2015年才进入市场的公司在过去7年时间里积累了1.5亿注册客户,是2021年国内唯二营收破百亿的消费金融公司之一。期间,马上消费不仅为客户在线上线下各类消费场景中提供金融支持,还在服务「三农」、满足「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等方面打造了新样本。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马上消费累计服务农村用户2896万人、交易总额3861亿元;服务县域用户3495万人,县域用户交易总额达531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马上消费发布的《乡村振兴路线图2.0》显示,其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止于信贷本身,还兼顾了知识帮扶、科技助力、消费帮扶、金融知识普及需求,以及建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开放平台」。

比如,依托平台在AI、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方面年的技术积累,马上消费为农户提供搭建智慧林下养殖、智慧养鸡等数字农业平台,通过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手段,提升养殖场的产能与对抗风险能力。此外,马上消费还通过自营商城优先采购助农产品,并发放免息券、优惠券支持兑换助农产品。

换言之,马上消费的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到了农业产业链当中,用技术实现产业降本增效,增强乡村「造血」能力,推动产业实现「数智化」升级,这也是金融机构立足重庆本地市场需求、顺应产业数字化发展浪潮所制定的差异化策略。

除了企业自身取得的业务进展之外,由多方合作建设的信用信息数字应用平台——「金渝网」也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作为中西部第一个「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金融综合服务网,它一端连接辖内所有的银行保险机构,另一端跟政府部门互联互通,成为金融系统和政务系统之间的「数据总线」,大幅度降低了金融机构数据成本,也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从普惠金融发展到数字金融进击,从新兴机构落地到平台协同发力,重庆打造的金融「名片」愈发醒目。

二、以「科技创新」为马

尽管重庆的金融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在数字金融的浪潮中占得先机,但相较于其他传统「金融中心」,重庆还存在一些美中不足

金融是社会经济的「血脉」,其核心发展目标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反过来,实体经济也是金融业发展的根基。所以在经济发达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分别诞生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大金融重镇。

由于中西部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相对不足,要建设高规格的金融中心本就有着更大的难度,但重庆从数年前开始规划布局金融业发展,充分发挥地缘优势,锻长板、补短板。

早在2012年,重庆就明确了要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奋斗目标,并从多个方面着手稳步推进落地。包括做大金融业规模,布局金融「全牌照」、增强金融业的聚集辐射功能、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等重要规划,还为金融机构「落户」提供一系列扶持与优待政策。

与此同时,重庆始终对金融业的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借创新之名进行的高息揽储、不规范的P2P信贷、没有牌照的投资咨询公司等相关业务。

也正是在这种「开正门」、「堵偏门」的引导下,一方面,包括阿里、百度、京东、小米等知名企业纷纷在重庆布局金融业务,监管部门试点新业务时,也对重庆青睐有加,这些都使得重庆一步步成为金融创新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伪金融创新业务在重庆受到了严格的管控,没有造成大规模的风险外溢。

尝到了「甜头」的重庆在之后的发展中,更加重视金融科技的发展,激发市场活力。

一个可以参考的细节是,过去几年,随着监管对于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标准不断明晰,「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正在成为各城市重点工程。数据显示,从2019年12月至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等共推出超过160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

而根据试点项目数量地域分布热力图,可以看出试点项目集中分布于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四个城市,并以这四个城市为中心,分别在我国北部、东部、中西部、南部产生辐射效应,带动所在省及周边省市发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截止到目前,重庆共对外发布了三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项目,且有3个产品已经完成测试顺利「出箱」,包括重庆农商行的「支持重庆地方方言的智能银行服务」、厦门银行、重庆富民银行等共同推出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函证平台」以及光大银行重庆分行与度小满共同推出的智能风控产品等。

除此之外,不久前,国家工信部披露了最新一批「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创新任务接揭榜挂帅入围单位名单」,而前述马上消费自研的「智马平台」参与了核心基础部分的「人工智能开发服务平台及工具」申报并成功入选。

工信部在此前的通知中提到,此次揭榜挂帅工作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重点产品、公共支撑等3类创新任务,致力于发掘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优势单位,突破一批人工智能标志性技术产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

而前述「智马平台」是一款人工智能综合平台,集资源管理、数据管理、模型开发、模型训练、模型发布、模型监控于一体,通过资源数据统一管控,机器学习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大幅降低AI算法及应用构建门槛。

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有效服务于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客服、智能质检等应用场景,集成核心科技能力向多行业赋能输出技术服务,覆盖银行、零售、保险等诸多领域。

三、数字经济新时代

随着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的加速落地,整个市场的变化趋势愈发明晰。

以数字时代的技术创新为底座,金融机构的「触角」正在伸向各行各业,一方面加速金融服务渗透,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同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机构之间也在逐步统一数字化「步调」,打破「数据孤岛」, 以提升扩大半径。

仍以马上消费为例,事实上早在2019年,马上消费就开始推进开放平台战略,推动智能客服、智能风控的核心数字化能力从后台走向前台,从自营走向开放。

在此基础上,马上消费又建立了「AI+场景+信用」模式和「自营+开放平台+金融云」模式,一端连接场景方,一端连接金融机构,为他们提供融合业务、技术一体化的多元增值服务。

随着各方合作伙伴在资金、流量、场景、数据和科技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度融合,截止到目前,马上消费的数字化能力已经赋能金融机构超200家,合作商户超100万家,在产业发展、客户体验等方面带来了更多增值。

从更高的维度来看,这也折射出了市场发展的大趋势。眼下,数字经济已从单纯的数字技术创新、数字产业集群走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而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社会化分工协作的运行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金融行业的融通作用。

2022年初,《重庆市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下称《规划》)披露了未来重庆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重庆将同时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和内陆国际金融中心。

其中明确,到2025年,西部金融中心初步建成,内陆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格局基本成型;到2035年,西部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内陆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同时,《规划》还明确,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由2020年的8.9%提升至9.5%等一系列具体指标。

借着数字化的「东风」,金融「基础设施」再造、零售与对公服务升级、金融服务生态建设、风控管理能力提升等各赛道,各市场参与者也将协力推进金融中心的建设与落地。

为了更好地向这个目标迈进,重庆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数字化能力为主轴,通过政府、社会、金融机构等协同发展,稳步推动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面向未来的业务发展落地,而这些都将成为重庆提升金融竞争力、构建两大「金融中心」的重要落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