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率先南方区域落地,覆盖区域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五省,标志着电力市场模式改革迈入新阶段。市场化之下,用电端与供电端之间高频交易对信息交流和电力调度效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智能电网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资料图)

01 电网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其实,智能电网并非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鲜概念。随着21世纪信息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全球工业整体向数字化转型,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电力行业自然也不甘落后。

早在2006年,美国IBM公司就首先提出“智能电网”概念,而发展到如今,根据中信证券的定义,智能电网已成为以传统电网为基础,集传感、通信、计算、决策与控制为一体的综合数物复合系统。

简单来说,在智能电网中,传感器技术让电力系统各环节的设备状态、用户需求、供电情况等信息可以实时共享,而自动化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又让电力能够实时调度,设备实现自我监控和优化,极大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灵活性,保障了电力系统运行效率。

从需求角度来看,如果说技术让智能电网成为可能,那么日益增长的用电规模、日渐提高的清洁能源替代率则让电网智能化成为必然。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增长。根据中电联数据,201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5.64万亿千瓦时,而到2021年则已增长到8.31万亿千瓦时,同2020年比增长了10.52%。

大规模的用电需求让电网长期高负荷运行,而不均衡的电力资源分布则又使得电力需要进行长距离运输,对负荷率较低、运输损耗较大的传统电网来说是难以承担的任务。与之相反,智能电网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能够满足远距离运输和大容量输电的需求,能源损耗较低,经济效益明显,是当下电力系统转型的不二之选。

另一方面,“双碳”目标下我国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升,风光发电装机量每年增量明显,而以新能源车为主体的新型终端用电需求也在持续扩大,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逐年递增。

然而,清洁能源发电与传统火力发电不同,其存在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且分布式能源的加入也对电网的调度能力带来了挑战。传统电网电力输送采用“发-输-变-配-用”的单向思维,“削峰填谷”主要是在火电厂,这就导致成本过高,配套电网耗资巨大,易产生弃电问题。而智能电网则向“源网荷储”转变,能够依靠实时信息共享完成实时调度,满足清洁能源接入条件,有效降低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发电与用电供需两端的刺激下,中国智能电网的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国家电网数据显示,2016中国智能电网行业的市场规模为623.2亿元,到2021年则已达854.6亿元,增长37.13%,而较2020年也增长了7.32%,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突破900亿元。

02 政策刺激之下,投资力度加大

一直以来,电网建设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作为基础建设的重要部分,对各项产业和人民生活都起着支撑作用,在城乡建设上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智能化成为电网建设的新方向,为此,国家也在不断出台政策助力相关产业发展。

2009年中国在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提出“坚强智能电网”概念,随后于2010年发布《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修订稿)》,将建设分为三阶段,为中国电网智能化作出部署。同年,《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出台,建立健全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智能电网标准化发展。

在“双碳”目标被正式提出后,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高。2021年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电网智能化改造,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助力城市绿色发展。

政策推动之下,电网智能化投资力度加大,智能电网行业发展潜力显著提高。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09年坚强智能电网概念被提出后到2020年,国家电网投资总额为3.45万亿元,其中智能化投资总额达到3841亿元,占电网总投资的11.1%,年均智能化投资为871亿元。

在特高压项目方面,作为智能电网的骨干,特高压电网是中国电网投资的重点方向。据中国能源报报道,“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规划建设特高压工程“24交14直”,其中2022年计划开工“10交3直”特高压线路,智能化空间较大,利好相关设备和软件系统供应商。

总而言之,作为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网是国家大力支持的重点行业,而智能化是顺应当下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趋势的最优选择,在供需刺激和政策扶持之下,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智能电网行业前景广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