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应用场景已不局限于生产日常生活用品,而是逐步推广到建筑领域。目前,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得到初步尝试,且不断向着更成熟的商业化方向发展。
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被称为3D混凝土打印技术,通过使用特殊的3D打印机,将掺杂了各种特殊材料,拥有高韧性和高强度的混凝土材料作为3D打印原料,以3D打印机运作的方式,将调制好的材料铺设成地板、墙体和天花板。3D打印混凝土技术不仅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人力劳动,进而缩短施工时间,更避免了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事故。
【资料图】
「RIC Technology」是一家中国出海的智能建造公司,专注于将机器人3D打印混凝土建造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的施工当中,目前面向美国市场。
「RIC Technology」使用的核心技术来源于清华大学徐卫国老师科研团队,其自主研发的智能建造技术,在近年不断研发并突破后,已达到产业化水平,尝试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行业。目前,3D打印也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商业和公共建筑当中。深圳宝安3D打印公园、上海混凝土3D打印书屋等数字设计及3D打印项目,曾在国内建筑圈引起不小反响,这都是徐老师科研团队在商业化建造领域做出的初步尝试。
图片由企业官方提供
依托国内科研技术基础进入中外市场,可以被视为技术出海的过程,利用先进技术和全球范围内较为有竞争力的价格开拓中外市场,结合当地市场需求,让中国技术实现全球化发展。
徐老师团队将推出的3D打印自动化技术定义为智能建造,旨在帮助劳动力密集,且相对落后的建筑施工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无论是在国内还是美国,建筑施工相比于制造业来讲,仍然有相当多的环节需要手工操作才能完成,然而大部分工作由人力完成是相当耗时的,且施工时工人也承担着较高的工作风险。智能建造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自动化技术不仅提高了单个工人的工作效率,也替代工人焊接、浇筑等工作,有效的减少施工损伤,降低工作风险。
从雇佣方的角度来看,智能建造运用到建筑领域也大大减少了甲方的损失。在传统施工过程总,无论从信息差还是实践差,雇佣方都会支出很多额外的成本,从建筑师设计开始,到与甲方不断沟通协调需求,最后到施工方的落实,三方之间需要频繁的沟通以传递信息,而每一次传递都会遗漏掉部分信息。智能建造经过大量的普及落地之后,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三方沟通时的信息遗漏,让设计师的理念和雇佣方的需求,由机器来执行,替代传统施工方的人力工作,这让最终成果有着较高的确定性。
同时,智能建造在建筑行业的运用,让甲方和设计师在项目初期就对其成本有一个明确的预算,自动化技术取代人力劳动,避免了人为原因造成的不确定因素,比如人为原因的施工延期,致使施工成本超出预算,3D打印自动化技术让施工周期更为明确,提升了对整个项目成本的控制程度。
图片由企业官方提供
现在技术应用的主要业务分三条产品线,户外家具用品、单层住宅及大型城市景观。为了迎合新兴的户外消费市场,在国内3D打印混凝土建造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outdoor parts,即人们在自家后院(outdoor)中打造的小型户外活动区或小区公共空间中定制打造花坛、壁炉等家庭景观。目前outdoor parts是极具潜力的新兴市场,在不断利用技术迭代推出家庭中的小尺度的园林景观。
图片由企业官方提供
此技术还因模块化的设计的设备灵活优势,在利用3D打印的便捷技术打造极简的小型住宅,这类小型住宅在低收入家庭保障住房和短租民宿(例如:Airbnb)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使用批量打印技术,在3-4天之内就能造出一套供两个成年人居住的房屋,这个模式同时可以在社区内广泛复制,让短期的福利房给流浪汉和无家可归者提供阶梯性帮助。
图片由企业官方提供
徐老师团队提供的智能建造技术也运用到大型园林景观当中,「RIC Technology」目前为私人住宅打造配套园林,也为城市公园和大型商业园区提供配套的景观组合。以其国内母公司打造的深圳会展中心为例,5000平的园林景观用时10周就全部完工,有着极高的施工效率。
图片由企业官方提供
智能建造带来了多样化的营收渠道,从施工周期来看,在项目早期为甲方提供建筑设计方案及可行性评估,帮助客户明确建筑商业价值,并对项目施工周期和人力投入进行评估。在施工过程中,公司为客户提供建造器材的销售和租赁,根据项目规模和客户预期的施工周期,为其提供购买建议和产品。
在采访中,「RIC Technology」团队成员表达了对智能建造行业未来的期待,“从长远来讲,我们希望通过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在建筑领域的不断融入,让数字建造技术为建筑行业带来更强的生产力,推动建筑行业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提高建筑产业的资本密集度和技术密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