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波无法抵挡的浪潮袭来,站在潮头的人,总是能率先定义新物种。
(相关资料图)
2020年9月,“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成为国家战略,“双碳”的发展潜力已经让业界有目共睹,而与“双碳”有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模式,也成为巨头企业、明星资本、媒体机构等关注的焦点。
“双碳星物种”大赛于2022年初启动,我们收到了共计120余份创业公司商业计划书,在初筛后留下了32个初具规模的创业团队,并邀请他们参与了5月底复赛的线上路演。
经过精彩的路演角逐与大赛评委团的谨慎评判,我们在32个团队中评选出12家企业,他们将参与今年下半年举行的双碳星物种——可持续创新大赛(决赛)暨主题峰会决胜时氪|12进3“巅峰对决”,并最终诞生“双碳「星」公司Top3”。
这些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复赛的创业团队,是名副其实的“双碳星物种”,在此,我们将围绕这些优秀的创业团队,推出“双碳星物种系列报道”,以此记录他们在行业中的创新与突破。
以下是“双碳「星」公司Top 12强”之“瀜矿科技”。
瀜矿科技创立于2016年,由美国哥大工程学院、哥大地球研究所和哥大风险技术中心共同孵化扶持。公司定位为“工业固废矿化二氧化碳技术提供商”。2019年创始团队回国,目前总部设立在开曼,分设上海、纽约两地办公。公司累计融资600万美元,目前在进行A轮融资。
团队方面,目前上海20人,包含工艺研发部门、工程部门、商务关系部门及综合支持部门;美国15人,均为研发人员;另与包钢集团合资设立内蒙古包瀜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含现场作业人员38人。公司研发及技术人员占比超过70%。
公司主要创始团队成员均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环境工程系,其中联合创始人DR. Alissa Park系哥大地球环境工程系主任,巴黎协议创新使命碳减排工作组联席组长;CEO周小舟博士曾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的“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CTO赵黄经博士曾任美国Reservoir Engineering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高铭博士担任公司研发负责人。
据Global Carbon Project,2021年全球碳排放达到360亿吨,若实现碳中和,以每吨二氧化碳600元的捕集成本计算,市场规模高达数十万亿。其中钢渣矿化二氧化碳赛道,仅国内钢渣历史堆存已达20亿吨,每年新增钢渣1亿吨,目前钢渣的利用率仅达到30%,而全球每年将新增钢渣5亿吨。
目前全球主要的CCUS科技公司以聚焦碳捕集(capture)为主,但捕集后的二氧化碳如何进行有经济价值的利用和封存,同时钢铁行业如何资源化利用钢渣,成为各方普遍面临的问题。
为了解决该行业痛点,瀜矿科技基于二氧化碳矿化技术,利用钢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中的钙、镁元素跟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镁,将钢渣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工业产品的同时实现二氧化碳的利用与封存。
高纯度碳酸钙镁作为填充材料广泛应用于造纸、塑料、涂料、橡胶等行业,低纯度碳酸钙镁可以替代石灰石、白云石。基于瀜矿科技的新型绿色湿法冶金技术,在不计算碳税的情况下,每吨钢渣可以产生600-700元经济价值。
瀜矿不仅在生产环节中直接消耗二氧化碳,每1吨钢渣消耗0.2吨至0.25吨二氧化碳,还在生产工艺、下游产品应用中实现可观的二氧化碳间接减排。根据SGS碳足迹报告显示,瀜矿科技处理的每1吨钢渣可实现的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减排达到1.2吨至1.3吨。
国内客户方面,瀜矿和包钢集团共同建设全球首套钢渣及二氧化碳工业化处理示范工厂,年处理10万吨钢渣和2万吨二氧化碳,将于2022年4季度正式投入运营生产。
海外客户方面,公司已与国际建材行业头部公司CRH签署年处理量20万吨CO2、50万吨钢渣的MOU,项目将位于其斯洛伐克境内全资子公司Danucem,通过瀜矿的负碳技术,打造全新的绿色低碳水泥工厂。印度塔塔钢铁近日也将向公司发起邀约,拟定签署年处理量1万吨CO2、5万吨钢渣的MOU,项目将位于塔塔钢铁Jamshedpur基地。
同时公司也就下游碳酸钙产品与3D打印公司Polymaker签署MOU,Polymaker将规模化采购瀜矿生产的高纯碳酸钙作为3D打印材料的添加剂。
2022年,公司预计整体营收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目前公司正在进行A轮融资,计划融资数千万美元出让10%-15%股权用以建设自营工厂并进一步构建技术壁垒。目前已与多家海内外产业基金进行深度洽谈,预计下半年完成本轮融资。